《CEO 日记》:全球顶尖睡眠专家Matthew Walker专访系列(2)

大学时和人散步聊天,对方说起自己时间的不够用,还感叹“要是人类不必睡觉”该有多好。

因睡眠是如此无用、没有效率的事情。

在《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一书里,Jonathon Cary (乔纳森·克拉里)告诉我们,美国军方执着于研究一种叫白冠雀的候鸟,这种鸟在迁徙时可以连续7天不眠不休。研究初衷是把这种能力迁移到人类身上,从而“制造”一种可以没日没夜冲锋陷阵的无眠战士

乔纳森写道:“从历史上来看,与战争相关的发明创造最后都将应用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无眠战士之后就会有无眠工人或无眠消费者。医药公司大力推销的不眠产品将会首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最终会变成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

对此,我毫不怀疑。毕竟,连我们自身都开始怀疑睡眠的正当性。

例如,我关注的博主是早睡早起的忠实践行及推广者,当你还在6点的睡梦中,他可能已经学了1小时的白板动画。

例如,企业家会带着优越感聊自己每晚如何只睡3/4个小时第二天却精力充沛。短睡彷佛已是成功人士的标配。

我们开始把睡眠这一自然的生命节律当作一件可以被优化、压缩的物品,生怕达不到一个更为社会和他人期许的标准。

由Steven Bartlett(史蒂文·巴特利特)制作并担任主持人的著名博客系列「CEO 日记」,在2023年3月采访了Matthew Walker。后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该校人类睡眠科学中心的创始人。

Steven Bartlett: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睡眠的重要性,你会怎么说?

Matthew Walker:在“重置”大脑和身体、促进其自我修复上,没有哪一件事能和睡眠匹敌。

我不是在轻视运动或饮食,这两者也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我让你一天不运动/不吃东西,或者一天不睡觉,然后去检测你大脑和身体的受损情况,那根本没法比——一晚的睡眠剥夺造成的损伤是压倒性的。

唯一能超越它的只有缺氧。

Steven Bartlett:为什么我的身体不能想出别的办法(代替睡眠)……

Matthew Walker:的确。从进化的角度完全说不通。

甚至,看起来挺“蠢”的,因为你看,当你睡着时,你既不在寻找配偶、也不在繁殖、觅食、照顾后代,更糟糕的是,你还容易被捕食。

从任何一点看,睡眠都如此不“划算”。按道理,进化本该把它淘汰掉。但现实是,睡眠伴随着生命诞生,伴随着生命进化,它一路过关斩将、顽强地走过进化的每个阶段。

这意味着,睡眠一定是生命运作最基本的一环。尤其到了今天,我们可以更有把握地说,它绝不是什么大自然的惊天败笔。

Steven Bartlett:我知道有些动物是“半脑睡眠”。为什么人类做不到呢?和我们生活在部落里有关吗?

Matthew Walker:我们管这叫单侧脑半球睡眠。

海豚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们可以用一侧的脑半球进入NREM(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另一半则保持清醒,以便时不时浮上水面呼吸。

正如你所说,人类是群居物种,那么,基于此,我们进化出的是另一套机制,叫作息或者昼夜节律类型。也就是常说的百灵鸟(晨型人)、夜猫子(夜型人),或者中间型(介于两者之间、没有典型的倾向)

顺便说一句,这不是你能决定的。例如,有些人天生就是夜猫子。“如果你不能5点起床健身、6点开始工作,那只能说明你不够自律。”我相信我们都听过类似的说法。

而我要说,不是的,你的作息类型是由你的基因决定的,这背后有351 个基因位点在共同作用。

在人群中,三种类型大约各占1/3。这样分布的逻辑是什么呢?

想想看,如果大家在同一时间入睡,那么整整8个小时里,整个部落都会陷于无防备的状态。但如果在个体偏好的睡眠时间上存在一些遗传差异,例如,有人一到9点就犯困,有人不到凌晨2点毫无睡意,那么,集体的作息就被错开了。

就算每个人都睡够8小时,整个部落的脆弱时刻(每个人都处于睡眠之中、无人守夜)也只有2、3小时。这真是大自然的天才智慧。

此外,还有一个睡眠区间的问题。

经常有人跑来对我说,其实人是不是不需要睡那么多觉?你看,有人只睡4个小时第二天照样容光焕发。

ta们会给我举例,那些功成名就的精英,例如Margaret Thatcher(玛格丽特·撒切尔),还有据说也是短睡眠者的Ronald Reagan(罗纳德·里根)。

但,我不认为这是巧合——这两人后来都罹患了阿尔茨海默症。

当然,世界上确实有天然的短睡眠者,ta们有着基因里自带的高效睡眠能力。所以,你真的可以去探索适合你自己的睡眠区间。

Steven Bartlett:你的一些研究就和阿尔茨海默症相关,对吗?

Matthew Walker:当然。

我在睡眠中心的工作,几乎有一半都集中在睡眠与痴呆症上。

说到阿尔兹海默病,它的核心病理标志源于我们大脑在白天活动时累积的两种代谢副产物——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

如果让一个人整晚不睡,或者哪怕只剥夺一晚的深度睡眠,第二天我们就能立刻测量到这两种物质的含量明显升高。这并不代表ta会立刻患上痴呆,只能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失眠、缺觉,那么就像利滚利的债务,得阿尔茨海默的风险会不断累积。

那么,睡眠本身是如何降低这种风险的呢?

这个了不起的发现来自丹麦神经科学家Maiken Nedergaard和她的团队。通过Maiken 的研究我们得知,大脑其实也有一个清洁系统:“胶淋巴系统”

而这个系统主要在睡眠时启动、尤其在NREM(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它会高速运转。和淋巴之于我们的身体一样,这个系统能够依靠脑脊液的流动来清除脑组织中的代谢废物,包括与阿尔茨海默相关的病理蛋白。就像给大脑做了次深度「大扫除」。

Steven Bartlett:我和我伴侣在作息这一块是反着来的,她早睡早起,我睡得晚,那她早上五点醒的时候,我可能刚进入REM (快速眼动)睡眠。这对我来说还挺困扰的。

Matthew Walker:她会吵醒你吗?

Steven Bartlett:有时会。

Matthew Walker:那影响就不小。同样,如果你入睡时打扰到她,也很麻烦。事实上,很多情侣在分手时不约而同提到“睡不好”这一点。

作息不同步往往是其中一个因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在交友App的个人简介里写,“我是早起型”或者“我是晚睡型”,既好像一种身份标签,也可能在预警:和前任因为这个闹过矛盾。

Steven Bartlett:那你有什么建议吗?

Matthew Walker:我会提倡“sleep divorce”(直译为“睡眠离婚”),用它来预防真正的分手。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sleep divorce”的意思是同居不同床。根据英国睡眠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调查,大约每4个人中就有1人表示,自己和伴侣是分床睡的。

然而,数据有可能被低估,因为当采用匿名调查时,承认“有过至少一次分房经历”的比例达到了1/3。

人们似乎有一种普遍的「耻感」:不和另一半睡在一起就是“有问题”。而忽略了,当彼此都能睡好觉,双方会感觉更亲密。

因为,睡眠品质不仅会影响男性的睾酮、女性的雌激素,我们还发现,好的睡眠会提升你和伴侣的亲密欲望:研究显示,1小时的额外睡眠让女性对性生活的兴趣提高了14%左右。给你一个参照:FDA 批准的某款临床用药能提升约24%,你看,仅仅多睡一小时就能达到药物效果的一半以上。

然而,我的目的不在于安利“sleep divorce”,我想做的,是为那些想改善彼此睡眠,却囿于“如果足够爱对方,就不该分床”观念的人提供新的思路。

睡着了就是睡着了,亲密感的构筑不在于我们没有意识的时候,而在于清醒时的各种互动中。

对于任何想尝试“sleep divorce”的情侣,你们可以抱着探索的态度,试验一周或者10天,随时调整……关键是,创造属于你们的「睡前仪式」,不限于30分钟的聊天、互道晚安、亲吻或拥抱,然后才回到各自的卧室/床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