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翻译自
英国《独立报》
(The Independent)
2025年5月16日的一篇文章。
作者是克洛伊·劳斯
(Chloe Laws)。

《愤怒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健康危机背后,隐藏着压抑的情绪吗?》
根据2020年的一项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集中在女性群体中,患者中近八成(80%)为女性。
另一项2021年的研究则显示,女性患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厌食症的比例也更高。
作为一个同时“中彩”了自身免疫病和焦虑症的人,我觉得这些信息相当有意思。
然后,就像读心术一样, TikTok给我推送了以下视频,标题是:“忍一时卵巢囊肿,退一步乳腺增生”。
我不由得陷入思考:数据背后的主要成因,除了生理因素,会不会也和我们的行为方式有关?
更具体地说,对愤怒的压抑是否正在悄悄损害女性的健康?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张奉春介绍道,“就像身体内部的‘识别系统出错’,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健康组织当作敌人进行攻击时,就会引发这类疾病。”
慢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又叫桥本甲状腺炎)、1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干燥综合征,等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的范畴。

插画师@josefinaschargo
哈佛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Dana Jack在她的女性来访中发现了一种模式……
和许多女性一样,表达愤怒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心理治疗让我意识到,这种压抑有多根深蒂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乖巧柔顺、体贴ta人。
我们习得,愤怒是一种更适合男性的表达。但明明,这是人类共有、每个生命个体都会体验到、且都有权利也有能力以健康的方式去表达、调节的一种情绪。
相反,如果我们一直憋着,它是否会蛰伏于身体,最终化为病痛?

20世纪80年代末,哈佛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Dana Jack在她的女性来访中发现了一种模式:“自我噤声/自我沉默(self-silencing)”——即压抑自己的需求、取悦他人、回避冲突。
她将这种行为模式与抑郁风险升高联系了起来。
而在更近的一项研究中,匹兹堡大学发现:长期忍抑愤怒的有色人种女性,其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会增加 70%,这也显著提高了她们罹患心脏病的概率。
我越是努力争取,得到的越少,最后只能选择「不表达」。
压抑愤怒会影响身体健康这一观点,引起了很多女性的共鸣:
来自伦敦的萨拉( Sarah),今年 37 岁,21 岁时被诊断患有恶性贫血,此前她曾长期与厌食症抗争。34岁那年,接连经历了几次身心上的重创后,她被确诊为*纤维肌痛症。
*纤维肌痛症。没有细查,但是在京华医学公众号上看到,确诊这个病的人,哪怕是拥抱一下都会让ta们觉得很痛。
“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受,那就是:我的声音没有被听见。”萨拉如此说道,“我越是努力争取,得到的越少,最后只能选择「不表达」。”
“我内心的愤怒——对于那些加害者的——无处释放。它在我的身体里沉积下来,变成了肠胃、胸口、肩膀和喉咙的疼痛。
我意识到这些疼痛是一种「躯体化」的表征,是未被处理的情绪在身体上的显现。
为此,我开始学习*狂喜舞、按摩、腹式呼吸、*身体扫描和*着陆技巧。当我非常投入其中时,我能感觉到,那些被困住的情绪正从我的身体里释放出去。有时,我会大哭一场。”
现在,萨拉会主动练习这些技巧,不让旧伤和新痛在身体里堆积发酵。
“如果不这样做,我的身体就会‘罢工’:浑身都疼、皮肤敏感(*痛觉超敏)、头痛、下颌紧绷、极度疲劳、记忆模糊、情绪不稳定。虽然我的专科医生给我开了止痛药、物理治疗和顺势疗法,但我俩一致认为,最能帮助我控制病情的方法,是进行身体层面的调节练习。”
*痛觉超敏,allodynia。轻微的碰触、温度变化,穿衣时的摩擦都会引起疼痛。
*狂喜舞:Ecstatic Dance。一种自由、随性的舞蹈。它不要求你是一名专业舞者。因为它没有固定动作和规则,而是鼓励人们在音乐的氛围中放松身心、随心所欲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有人称之为「情绪排毒」——当你不知道如何安置你的情绪时,不妨让身体替你表达。
*身体扫描:Body Scan。一种冥想练习。
大致过程是,把你的意识/注意力想象成一只手电筒,从身体的各个部位一一扫过。
可以从头顶或脚趾开始,也可以从你当下最有感觉的地方开始,例如:哪里是紧绷的、哪里是刺痛或有痉挛感?我常常是从腹部开始,因为是容易胀气星人……
如果是头顶开始,那就移动到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下巴、颈部、肩膀、胸口、胃部……脚趾头,总之就是扫描整个身体。
不需要一板一眼,只需跟着身体的“提示”走。
哪里有感觉,就把“手电筒”照过去,感受一下那里发生了什么。没有感觉也没关系,就轻轻地停留,然后继续移动、扫描。
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把注意力带回身体和当下,不被焦虑等情绪裹挟。

我的全科医生怀疑我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已经持续多年了,只是我一直没意识到。
29岁的蒂莉(Dilly)也来自伦敦,她患有桥本甲状腺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会攻击甲状腺,使新陈代谢变慢。
“我会出现肌肉疼痛、脱发、怕冷和皮肤干燥。肠胃蠕动也变慢,导致体重增加,但最糟糕的是,它严重影响了我的情绪和精力。”
在个人及工作压力都很大的一年结束后,她的症状加剧了。
“就是在那时我终于去看了医生,结果被确诊了。我的全科医生怀疑我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已经持续多年了,只是我一直没意识到。”
正在接受医学培训的蒂莉,几乎没有时间去处理自己的诊断结果和情绪。
“医生告诉我这个消息时非常冷淡,这让我怀疑自己对终身服药的焦虑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我把这股焦虑压了下去,而我相信这对我的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因为,最近ta们开始给我加大剂量。”

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认为,压抑情绪和身体疾病之间是有关联的。这一点得到了内分泌科医生乔琳·布赖顿(Dr. Jolene Brighten)的解释:
“对情绪尤其是愤怒的内化,已经被证明会导致压力增加、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和慢性炎症,而这些都可能促使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或加重。”
她指出,情绪压抑会导致🧠HPA轴(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长时间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引发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而这类紊乱可能会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和多发性硬化等疾病。
心理学家、治疗师苏拉·温德加森(Dr. Sula Windgassen)则指出,健康本质上是一个多维的整体,由生理、心理、社会与环境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
“在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时,我们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而不是单一、孤立地看待。”她说。
尽管情绪压抑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温德加森也提醒:这方面的研究仍在持续推进中。
“虽然专门聚焦‘愤怒压抑’对免疫影响的研究仍不充足,但*心理神经免疫学领域已经提供了有力证据,表明情绪压抑可能会干扰免疫功能。”
*心理神经免疫(psychoneuroimmunology,PNI),是研究心理、神经、免疫系统之间联系的学科。198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艾德(Robert Ader)博士所命名。这门学科主要是在研究免疫系统如何和大脑交互作用以影响健康。
资料来源:科普中国 · 科学百科词条
情绪本身并不有害,真正让身体承受压力的,是我们回应、处理情绪的方式。
我们人类所有情绪的运作,都是靠大脑活动、自主神经系统,以及激素分泌等生理过程来实现的。然而,没有哪种特定的生理反应,只对应某一种情绪,比如愤怒或悲伤。
苏拉·温德加森解释说:“情绪本身并不有害,真正让身体承受压力的,是我们回应、处理情绪的方式。”
对此,她继续说明——压抑是最消耗身心能量的一种应对。它会激活大脑的高级功能区,例如前额叶皮层,同时抑制处理情绪的区域如杏仁核。
这种状态会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而皮质醇会干扰免疫功能。
“皮质醇既能抑制免疫功能,让系统反应迟缓,也可能过度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炎症——这其实是免疫功能紊乱的表现。”
那么,面对情绪压抑带来的健康隐患,女性该怎么自我保护呢?内分泌科医生乔琳·布赖顿建议通过写日记、心理治疗或身体觉察练习来提升对情绪的感知和表达。
“经常运动、练习正念和呼吸,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减少压抑愤怒带来的生理影响。”
此外,她还鼓励女性设立边界、勇敢表达需求并寻找滋养型的人际关系。
“当你学会接纳,并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愤怒,你的身体会更加远离炎症、免疫功能失调的困扰。”
萨拉和蒂莉的经历恰恰印证了:未被处理的情绪会被身体表达出来,导致各种慢性健康问题。
无论是通过心理治疗、运动,还是正念练习,诚实地面对并处理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愤怒,这一步,可能是你身心健康的重要起点。
参考文献
作者提到的研究,我找到了一部分,也补充一部分:
- 2020年-The Prevalence of Autoimmune Disorders in Women: A Narrative Review
这篇讨论的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中更为普遍的现象。它指出,女性拥有两条X染色体,这增加了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并影响了免疫调节。
2024年,斯坦福大学的霍华德·张(Howard Chang)教授及其同事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更详尽和深入的机制解释。

Howard Chang
在此补充:
- 2024年-Stanford Medicine-led study shows why women are at greater risk of autoimmune disease
- https://med.stanford.edu/news/all-news/2024/02/women-autoimmune.html
这项发表于《细胞》期刊、由斯坦福医学院主导的研究发现,女性细胞里有一条X染色体会“自我关闭”,在失活过程中产生一种叫Xist的RNA分子。而由这个分子与蛋白质和DNA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能正是让免疫系统出错,把自己人当成敌人攻击的罪魁祸首。
研究还提到,未来也许能通过检测这些Xist复合物的抗体,在症状还没冒头之前就做出筛查。
张教授说:“女性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会产生 Xist。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使用男性细胞系作为这一流程的检测标准。而男性细胞根本不产生 Xist,也不会生成 Xist/蛋白质/DNA 复合物。于是,女性体内针对 Xist 复合物的所有抗体——也就是她们更易患自身免疫疾病的关键源头——就此错过检测。”
2021年-Increased Rates of Eating Disorders and their Symptoms in Women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Anxiety Disorders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669595
密歇根州立大学双胞胎登记处招募了563名女性作为研究样本。结论是,有重度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女性,患上厌食症的概率(2.3%)是普通女性的4倍(0.5%)。
这是作者原文附带的链接,细心的你想必也发现了,它的样本都是女性,并没有在女性与男性之间对比,因此不足以支撑“女性患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厌食症的比例也更高。”这一观点。
但「厌食症」这个词,我和我身边的人对它一点也不陌生。从高中英语课上老师为我们播放yesterday once more开始,我们都记住了一个叫The Carpenters的音乐组合,它的背后是一对兄妹。而有着天籁之音的妹妹,很早就因厌食症而去世。
它似乎天然地“女性友好”🤔。

The Carpenters
在此补充:
- 2021年-Burden of Eating Disorders in China, 1990-2019: An Update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175855/
附上该链接的一组数据:
2019年中国男女厌食症(AN)的具体患病率(每10万人) :
女性厌食症患病率:57.43 (95% UI: 39.30–85.01) 。这意味着,每10万名女性中,估计57.43人患有厌食症。并且,研究者有95%的把握认为真实患病率落在39.30到85.01人这一区间。
而男性厌食症患病率为20.27 (95% UI: 13.97–29.11) 每10万人。
一句话,中国女性厌食症的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2.83倍。

- 2022年-New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silencing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Women in Midlife
- https://www.psychiatry.pitt.edu/new-research-relationships-between-self-silencing-and-carotid-atherosclerosis-women-midlife
匹兹堡大学专门研究了女性自我压抑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
ta们分析了304名年龄在40至60岁之间的非吸烟女性,评估了她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自我噤声/沉默程度,并通过超声波检查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指数,以评估她们的心血管健康。
结论是,在亲密关系中习惯于压抑自我的女性,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几率更高。

一些碎碎念,写在后面:
“筱婷会发脾气了,是好事,
女孩子太善解人意、
太习惯忍让是不行的。”
《小巷人家》里,一次忍无可忍的爆发让庄筱婷终于不再是那个「爸的乖女儿」。而她妈黄玲则说出了上面那句话。
从来没有想过,「发脾气」这件事,如果被自己爱的人允许甚至认可,竟然会带来那么不一样的感受。
会发脾气了,是好事。是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欣慰……
「愤怒」实在被污名化了太久。
即使它的核心仅仅是——你有权感到生气。你有权保护自己。
健康的愤怒,是一种「即时」的反应。
打个比方,面对一个无端凑得很近的陌生人,你会瞬间感受到不舒服,正是这种「不舒服」让你做出反应:也许是后退一步,也许是条件反射地将对方推开。
这是一种对「边界」的本能捍卫。
当危险警报解除,愤怒就会自然消散。
但——不健康的愤怒却会弥留。
然后,就像咕嘟咕嘟冒着橘色岩浆的活火山一样,在你始料未及的时刻突然爆发。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健康的愤怒?
虽然通篇都在谈女性的压抑,但我相信这种压抑不分男女。
只是,女性容易压抑的背后,常常离不开一种对所谓女性气质的“审查”。
我们常常需要警惕各种从高空砸落的标签——「反应太大」、「情绪化」、「脾气差」、「泼妇」、「歇斯底里」……
我当然见识过情绪失控的女上司,对待员工犹如对待她的私人「情绪垃圾桶」。
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当一个女性为自己所受的冒犯挺身而出时,她仍然会承受的各种不公正的、甚至扭曲真相的贬低。

防杠贴士:我们不搞男女对立,你的小键盘值得更大的舞台。
我们在聊的是「刻板」的性别文化和它带来的自我压抑。
男性受到的刻板规训是啥?Toxic Masculinity,有毒的男子气概。
正常人类的情绪光谱就是有悲伤、害怕、委屈……而对“男子气概”的扭曲、狭隘的理解——例如,“男孩子哭什么哭!”、“像个小姑娘似的。”——也会让男性倾向于把真实感受压下去,只能一味迎合粗犷、强硬、有攻击性的形象,却也失去了身而为人类更大的可能性:
“身为男性,你必须将自己切削成一个特定的样子,砍掉自己身上许多独特、宝贵的特质,才能符合‘男性气质’的期待。”(来源:界面新闻,作者:程贤)
我想表达的是:在性别之前,我们首先都是一个个的人。
就像,我叠衣服时,不会想着,这是不是太不独立女性了?我只是想让自己的手活动起来,通过专注于一件简单的事,暂时让我的脑子放空。
就像,我喜欢的一档播客里,男主持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刷碗。同为洗碗爱好者的还有剑桥教授、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就像,不去了解具体的人,只一厢情愿把在家带娃、选择孩子随夫姓的女性当成需要解放对象的(参考papi酱被猎巫事件),往往是不健康的女权。
而曾经,我的压抑在于,我和那些标签共同站在了我的对立面,去评判我自己。
在愤怒之际,我不允许自己「留」在那个当下,去体验那种冲刷全身的感受。
我不允许自己感受它,自然也就无法健康地处理它。
一直到前几天,我读到了这段话,也送给耐心读到这里的你:
“我会鼓励你完整地去感受愤怒在身体里的存在。
注意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你会发现,那不是脑子里的一个念头,而是整个身体的体验。
它会占据你的肌肉、你的呼吸、你的腹部、你的整个神经系统……你是用身体在承受它。
你要做的,是陪它待着,和它在一起。
首先是识别:哦,这正在我身上发生。
接着是允许——这里的‘允许’,并不是说我要把这股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而是我愿意与这份感受「共处」。”
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步。